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病因。国内报道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 9.89%,在西方国家,膜性肾病所占的比例大约为 30%。儿童不仅膜性肾病的发生率低(< 5%) ,而且大多为继发性膜性肾病。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多系统性疾病以及一些药物和环境因素,均可以导致继发性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预后有三种:
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表现出三种转归形式:即自发缓解、持续蛋白尿伴肾功能稳定、持续蛋白尿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膜性肾病大概有1/3的患者会自发缓解,也就是说不吃药也可能自己就好了;还有大概1/3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还有1/3的患者无论如何治疗,效果都不好,甚至会进展到尿毒症这个悲催的阶段。
膜性肾病的治疗原则:
正是如此,医生对膜性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膜性肾病有较高的自发缓解率(30%) ,故不主张确诊后马上开始免疫抑制剂治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部分膜性肾病患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应积极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较为共识的观点是:对于初发的、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暂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在进行非特异性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对于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早期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希望达到降低蛋白尿,减少并发症,延缓肾功能恶化的目的。
提醒:患者要在发现病症后及时的到医院进行诊治,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让自己更好的控制病情。
- 上一篇:肌酐高的肾病患者饮食方面注意什么
- 下一篇:肌酐高在饮食上需要留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