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发达国家,1型糖尿病患者有1/4 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即有5~10%已经存在糖尿病肾病。今天就来和大家讲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据统计,在我国,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肾病!!!
1、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肾脏病变、导致肾功能减退呢?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其中糖代谢异常是引起肾脏损害的元凶。在糖尿病状态下,肝脏、肌肉、脑出现糖代谢严重障碍,而肾脏、神经、眼等组织器官糖代谢明显增强,其中约50%的葡萄糖在肾脏代谢,加重了肾脏的糖负荷。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导致肾小球血流量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蛋白尿生成。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全身炎症状态及各种不良因子释放,又进一步加重了肾脏损害。
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机率,包括糖尿病肾病。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等,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除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外,严重的肾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发生缺血性肾病,致使肾功能恶化。
糖尿病肾病和绝大多数肾脏疾病一样,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特点。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起病初期仅表现为尿液检查的轻度异常,随着疾病进展,才逐渐出现高血压、浮肿、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因而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根本。每一名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学习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知识,并养成定期就诊、监测病情的良好习惯。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为疾病早期的报警信号,就是尿液中持续出现少量的、但已经超过正常标准的白蛋白,即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不超过300mg。如果尿液中持续出现过量的白蛋白,则提示肾脏的排泄功能已经出现问题。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治疗及时、规范,那么糖尿病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再进一步恶化。当尿常规出现尿蛋白的“+”时,提示糖尿病肾病逐步进展的慢性化病程。随着大量尿蛋白丢失可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和水肿。血压增高。此时不加以治疗控制,极有可能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2、如何预防糖尿病肾病?
在简单了解了发病机理后,糖尿病患者需要知道降低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首要的目标是控制血糖,具体说来,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于7mmol/L以下,餐后血糖不能超过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对于晚期糖尿病肾病、血肌酐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要求。
其次需要注意控制血压(建议≤130/80mmHg)、调整血脂(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2.5mmol/L),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药物,注意饮食,适度锻炼,定期复查,延缓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拥有更理想的生活质量。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医生提醒:患者要在发现病症后及时的到医院进行诊治,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让自己更好的控制病情。
- 上一篇:引起肌酐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 下一篇:膜性肾病的预防方法是什么